close
工商時報【彭禎伶】
壽險業爭取在負債項下提存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是要美化損益表,或強化產業競爭力的良藥?金管會憂心一旦放行,若其他產業也要求比照,是否會造成財報失真,且違反國際會計的趨勢及精神。
壽險業者表示,一般製造業、出口商進出口貨款是銀貨兩訖,收款或付款時間確定,為擔心收付款時匯率波動,造成成本增加或收入減少,用遠期外匯去避險,這是有真實避險效果,一般產業反而不可能將要避險的資金提存在帳上,對財報或損益反而沒有助益。
但壽險業海外投資不是每年或每月一定要匯回,保險給付可用每月收取的新契約保費先支付,因此每年付出平均700~800億元的避險成本,是用來避損益表的波動,並非真實鎖住匯價,一旦匯率回歸正常,這些避險成本一去不回頭,反倒降低海外投資的收益率。
如果國內有足夠的固定收益市場,有足夠的收益率,壽險業也不必冒這麼大的匯兌風險,硬要將新台幣4兆元、約1,000多億美元匯往海外。
壽險業每年帳上的利差損壓力達1,000多億元,國內債券收益1%多,國外投資避險後還有4~5%以上,如果政府要發建設公債,年息3~4%以上,壽險公司都搶著投資,但真實狀況是證券化市場幾乎沒有發行量、債市胃納量不足,政府降溫不動產市場,壽險資金至少有數千億元急著去化,否則存在銀行,就是每天虧損。
如果有更多、更安全的投資工具,把壽險資金留在台灣,沒有匯兌風險,其實真的不用談外匯準備金。





熱門關鍵字: 自拍 情色自拍 偷拍 lv2011門市新款目錄, gucci官網,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