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時報【侯俐安/台北報導】
參與水梯田復耕的首要條件是,放棄用農藥及除草劑,但機械化時代中,農民又怕徒手除草會被笑。從農民半信半疑到看到證明,並為農村喚回年輕人氣,關鍵人物是四十二歲的中生代黑手楊振興及前吉林小學的老師林紋翠。
「老爸說種田沒有用」,楊振興說,國中畢業後,父親不許他種田,他只好到台北當修車黑手。八年前,兼職農、礦的父親生病倒下,他帶著妻子、孩子回家接手種菜,一甲地四季種植各式蔬菜。
他說,小時下雨不會有洪水,四個月不下雨也不會乾旱,「田地十五公分含水,即使颱風來,田地有如攔砂霸一般,沒聽過土石流。」返鄉後,看見廿甲地水梯田廢耕,連田埂也平掉了,他感觸很深。二月初人禾基金會到當地與農戶商量無毒農耕,他當下點頭答應,並逐戶說服鄰居叔叔阿姨加入。
「他們會怕,做一做變成別人的地。」他嘆,十年來年輕人口流失,依賴人力的水梯田而相繼荒蕪,老人家無法敞開心胸信任外人,「復耕土地最大的難題,是急需年輕人回流。」
幾乎教過每個村裡孩子的老師林紋翠成為說服的橋梁,半信半疑的老農看在兒女的分上,釋出部分田地讓她「試試看」。奔波在農民、年輕人中,她「說服一個是一個」。如今的景象,讓她有了笑容。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