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記者楊久瑩、魏怡嘉/台北報導〕今年一月起,衛生署已優先針對外、婦、兒科等三大人力艱困科別醫師給予診療費及門診加成補助,但高達近十五億元的預算,調查結果竟有四五.二%的兒科醫師表示沒領到;消基會表示,衛署不能只給錢不監督,不排除請監察院介入調查。
健保局:診療費並不是醫師全拿
健保局醫管組組長蔡淑鈴昨表示,今年加成給付總金額中有一.七二億用於婦科、二.九一億用於小兒科及新生兒、七.八四億用於外科,及內科二.三一億。健保局確實依加成給付,但診療費並不是醫師全拿,另外還包括護理人員、病歷、診間水電及電腦等費用;由於醫師與醫院為聘僱關係,醫院發薪水給醫師,已先扣除醫院應拿的部分,所以很多醫師感覺沒拿到加成給付。
消基會昨公布七月間透過台灣兒科醫學會進行的「醫師工時與薪資合理性」問卷調查,協助問卷調查的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李秉穎指出,各醫院實際處理方式不同,有的按看診人數給、有的則是依績效比例給;他認為一切還是應回歸正軌,將醫療耗費成本相對值訂得更合理,才能解決問題。
消基會不排除請監察院調查
消基會前董事長謝天仁則質疑,這筆錢因為無法精準估算金額,於是被編列在一般服務項目下,也因此無法專款專用。健保局不能只當給錢散財,卻不監督錢如何花用?結果健保總額一直加大,醫師卻過勞死。
消基會董事長蘇錦霞說明,調查發現有四五.二%兒科醫師「未領到診療費加成」,有八%「完全不知道有此加成給付」;兩者就佔了五三.二%。其次,還有七三.三%醫師回答「工時過長」;高達七九%認為薪資對照工時與工作內容不合理。另外,竟有七五%醫師花一成時間在做「文書作業處理」。蘇錦霞提醒醫院評鑑內容應再檢討,醫師花太多時間做文書處理並不恰當。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表示,今年評鑑的條文已由過去的五○八條,銳減為二三八條,已大幅削減評鑑的書面作業;再者,評鑑首重落實執行,這些都是工作的一部分,醫師不應將其視為額外的負擔。


